在线成语词典

    

成语接龙

      成语故事   申请收录

在线成语大词典提供成语6万多条,且不断增加和修订中,是目前收录最多的在线成语大全。成语是汉语词汇中经过长期使用、锤炼而定型的固定短语,众人皆说,成之于语,故谓成语。成语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,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,简短精辟、易记易用。成语多为四字,亦有三字,五字甚至七字以上。在线成语大词典容量大、查询方便。可以发挥电脑与人脑相配合的搜索技巧,快速检索出需要的成语。并提供趣味的成语故事、成语游戏等,可帮助使用者提高成语水平,是查询和学习成语的首选。


成语推荐 幕后指点 乌白马角 神清气全 顶头风 美言不文 以谋为本 士为知己者死 

中国姓氏起源大全
曾姓的起源、来源、由来

曾姓: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,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(苍山县)西北一带。在我国人口众多,以仁孝礼义而著称于世。曾姓名人有孔子的弟子曾子,北宋参知政事曾公亮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的曾巩,晚清洋务派和湘军首领曾国藩,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山,新中国少将曾生等。

来源
[1] 曾(Zēng)氏——百家姓排38位(新版中国姓氏排行第31位,台湾

第18名)——是轩辕黄帝的后代,夏禹王的六十三世孙。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,昌意生颛顼,颛顼生鲧,鲧生禹。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,而鲧治水九年无效。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,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,于是便杀鲧于羽山,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。禹受命后,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,历时十三年,三过家门而不入,采用疏导的方法,终于消除了水患。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,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。后世尊称为大禹。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,因而势力日益强大。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,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,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。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——启。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,杀掉伯益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——夏朝。其建都于阳城,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。启生仲康,康生帝相,相生少康,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,在甑(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)建立鄫国,为鄫国之始。古以封地为姓,曲烈便从此姓鄫。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、商、周三代,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,一直到春秋时代,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。这时候,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,并在鲁国做了官。其后代用原国名“鄫”为氏,除去邑旁,表示离开故城,但不忘先祖,称曾氏,此为曾氏得姓之始。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。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,经历54传至巫,58传至曾参。
曾参,俗称曾子,字子舆,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(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,一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村)。生于周敬王丙申(十五)年(公元前505年)十月十二日,十六岁拜孔子为师。尽传孔子之孝。提出:“吾日三省吾身”(《论语.学而》)的修养方法,认为‘忠恕’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,提出:慎终(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),追远(虔诚地追念先祖),民德归厚,犯而不校(计校)的主张。《大戴礼记》对其言行记载甚详,相传《大学》一书是他所著,后世尊为“宗圣”。如今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。
宗圣公曾参是武城曾氏的开派祖先。曾参字子舆,巫的五世孙,生于东鲁,移居武城,十六岁拜孔子为师。孔子的孙子孔汲(子思子)师从参公,又传授给孟子。因之,曾参上承孔子之道,下启思孟学派,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,又有发展和建树。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,省身、慎独的修养观,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,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,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,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。曾参以他的建树,终于走进大儒殿堂,与孔子、孟子、颜子(颜回)、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。
曾氏出自姒姓,为夏禹后裔。相传帝舜时,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,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。据《世本》、《元和姓纂》及《姓氏考略》所载,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後,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“鄫”的地方,在今山东省兰陵县西北。其後代用原国名“鄫”为氏,後去邑旁,表示离开故城,称曾氏,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,一直流传到今天。中国五圣人之一的宗圣——曾子乃巫公之五世孙。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,如今曾姓的中国人,都是一脉传自太子巫,系出上古圣君夏禹,名副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。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中土家族、彝族、苗族、黎族有此姓,但有大部分是汉改少民而来,而且绝大部分少民曾姓的父系都是汉族,因为与当地少民杂居而改的,但从祖辈的族谱可以知道是较纯正的汉族所以“天下一曾无二曾”是正确的,四千年前是一家,不要身份证的民族身份所迷惑。
2始祖
鄫侯(姒曲烈)、太子巫(姒巫)

3家训
〖圣宗曾子祖训〗
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;三省诚身,道传一贯。
〖曾氏家规〗
孝亲悦心,尊师扶幼;世袭立嫡,承嗣立长。
嫡宗不婚,子嗣敏聪;抚子继嗣,同宗择侄。
招赘为嗣,宗圣脉混;淫邪乱伦,圣规则罚。


名人
曾点
字子皙,亦称曾皙,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人。曾参之父,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。与颜回之父颜无繇、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。《论语》载他和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孔子,谈个人志趣时,他“铿”然一声,停止鼓瑟,说暮春时节,然后唱歌回来。孔子听后大加赞赏,喟然叹曰:“吾与点(曾皙,字点。)也!”鲁国大夫季武子死,曾点吊唁“倚其门而歌”,被称为鲁之狂士。739年(唐开元二十七年)追封“宿伯”。1009年(宋大中祥符二年)加封“莱芜侯”。1530年(明嘉靖九年)改称“先贤曾氏”。
曾子
即曾参,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(今属山东省),
曾子[2]
孔子弟子,以孝著称。相传《大学》是他所著,被后世儒家称为“宗圣”。
曾谭
汉代泉陵人。推举为孝廉,拜官为尚书郎。有文韬武略之才,官累至太常。
曾玉
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、曾嘉的孙子,扶风(今陕西省兴平东南)人。拜官汉御史大夫。
曾万
汉镇南将军,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,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。后被封为南康逸士。
曾辉
曾参三十九代孙,曾骈次子、曾庆的孙子,生于太和六年,公元833年卒于914年享年81岁,任吴散骑常侍,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、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。
曾芳
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,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,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。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。
曾文辿
后梁雩都人。天文、谶纬、黄庭、内景之书,无所不究,尤其是精通地理。
曾致尧
字正臣(950-1007),南丰人,北宋散文家,曾巩、曾布祖父,太平兴国八年(983年)登进士第,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。先后任过符离主簿、梁州录事参军、著作佐郎、两浙和京西转运使;当过寿、泰、泉、苏、扬、鄂等州知州。官至礼部郎中,后改任吏部郎中。致尧一生著述甚多,有《仙凫羽翼》30卷、《广中台纪》80卷、《清边前要》30卷、《西陲要纪》10卷、《直言集》10卷、《为臣要纪》3卷,共达176卷(篇)之多。
曾公亮
曾公亮(999年-1078年)北宋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军火家、思想家。字明仲,号乐正,汉族,泉州晋江(今福建泉州市)人。仁宗天圣二年进士,仕仁宗、英宗、神宗三朝,历官知县、知州,知府、知制诰、翰林学士、端明殿学士,参知政事,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。封兖国公,鲁国公,卒赠太师、中书令,配享英宗庙廷,赐谥宣靖。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《武经总要》,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。
曾巩
北宋文学家,字子固(1019-1083),南丰(今属江西省)人,世称南丰先生。嘉祐进士,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,官至中书舍人,曾为王安石所推许。散文平易舒缓,长于叙事说理,讲究章法结构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满,主张在“合乎先王之意”的前提下对“法制度数”进行一些改易更革。有《元丰类稿》。另《隆平集》也题为所作。
曾布
曾布(1036—1107年),字子宣,江西北宋建昌军(今属江西省南丰)人人。曾易占之子。曾巩异母弟,世称“南丰七曾”(曾巩、曾肇、曾布、曾纡、曾纮、曾协、曾敦)之一。北宋嘉祐进士,曾参与王安石变法,任三司使,作为王安石的助手推行新政,徽宗时任参知政事主张调和新旧两派,赠观文殿大学士,谥“文肃”。
曾安止
曾安止(1048--1098) 字移忠,号屠龙翁。早年家境贫穷,入不敷出,有时靠典当度日,但其父仍杜门教子,安辞、安止、安中、安强四兄弟都得到良好教育。安止于熙宁六年(1073)登第,赐以“同学究出身”。熙宁九年再次应试,取得进士出身。初任丰城县主簿,后知彭泽县。其问,重视发展农业,关心下层人民生活疾苦,为官清廉勤勉,遇事果断;又以孝道教导县民,“故誉蔼然而荐者交彰矣”。后因眼疾严重,弃官还乡。自叹技成无所用,故取号“屠龙翁”。曾安止后半生对泰和周边各地农业生产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,潜心研究水稻栽培,搜集大量有关水稻品种及栽培技术的资料,去世前完成《禾谱》5卷。此书详细介绍北宋江南地区50多种水稻品种名称、特征、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,是继贾思勰《齐民要术》后又一部农业科学著作。
今全帙不存,但残存部分仍是研究江西乃至全国水稻栽培的珍贵资料。
曾几
曾几(1085--1166)中国南宋诗人。字吉甫,自号茶山居士。其先赣州(今江西赣县)人,徙居河南府(今河南洛阳)。历任江西、浙西提刑、秘书少监、礼部侍郎。曾几学识渊博,勤于政事。陆游曾从他学诗。陆游称他“治经学道之余,发于文章,雅正纯粹,而诗尤工。”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。诗多属抒情遣兴、唱酬题赠之作,闲雅清淡。五、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,气韵疏畅。古体如《赠空上人》,近体诗如《南山除夜》等,均见功力。所著《易释象》及文集已佚。《四库全书》有《茶山集》8卷,辑自《永乐大典》。《吴中先贤谱》苏文编绘
曾慥
(?—1155年)两宋之际道教学者、诗人。今福建晋江人,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。曾官至尚书郎、直宝文阁。晚年隐居银峰,潜心修道,主张“学道以清净为宗,内观为本”,曾编有《类说》,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,编成《道枢》四十二卷,选录大量修道养生术,包括义理、阴符、黄庭、太极、服气、大丹、炼精、胎息、金碧龙虎、铅汞五行等。曾慥死后被列为理学名臣,进祀乡贤祠。
曾从龙
曾从龙(1175—1236年)泉州晋江(今福建晋江)人,字君赐,初名一龙,号云帽居士。北宋昭文馆大学士曾公亮四世从孙。宋宁宗庆元元年(1199)己未科状元。端平三年(1236年)正月十五日逝世,赠少师谥号,封清源郡公,崇祀泉州府学乡贤祠。曾从龙遗作有《曾少师诗文集》。
曾棨
字子棨,号西墅,江西 曾棨(1372-1432)永丰人。明永乐二年状元,人称“江西才子”。其为人如泉涌,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。曾出任《永乐大典》编纂。曾棨工书法,草书雄放,有晋人风度。
曾鲁
明朝时新淦人,自幼好学,博学古今,以文字闻名于时,后官拜礼部侍郎,著有《大明集礼》流传于世。
曾琼
今福建甫田人,明代杰出的画家,其人擅画人像,号称“如镜取影,妙得神情”。其画法曾风行一时,弟子众多且出众,被时人称为“波臣派”。
曾铣
明江苏省江都人,嘉靖进士,以御史巡抚山东、山西,进兵部侍郎。
曾国藩
曾国藩,
一代名臣曾国藩
初名子城,字伯涵,号涤生,谥文正,又名曾传豫(传字辈)[3] ,汉族,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(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)。晚清重臣,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。清朝军事家、理学家、政治家、书法家,文学家,晚清散文“湘乡派”创立人。晚清“中兴四大名臣”之一,官至两江总督、直隶总督、武英殿大学士,封一等毅勇侯,谥曰文正。
曾秉忠
曾秉忠(1816—1863),字允堂,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,生于清嘉庆丙子(1816年)十月十二日,行伍出身,先后任把总、参将、总兵,咸丰年(1860年)为江南水师提督,在两广、湖南、福建等地攻打太平天国队伍,于江南洙泾一战为太平天国所败,受浒职发往两江总督曾国藩军营差遣。后卒于军伍,着加恩开复革职。时同治癸亥(1863年)三月十八日,47岁,归葬本乡。
曾国荃
曾国藩弟,字沅甫(1824-1890),号叔纯,贡生出自。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,1862年进围天京(今南京),1864年7月攻陷天京,受封为一等伯爵。1866年任湖北巡抚,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。1875年又被提用,历任陕西、山西巡抚,署两广总督。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。
曾纪泽
字颉刚(1839-1890),曾国藩长子,清末外交官。他留心时事,博览群籍,通西文,好西学。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,后袭侯爵。光绪四年(1878年)出任驻英、法公使,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。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。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,旋为兵部左侍郎,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。1887年著《中国先睡后醒论》,主张“强兵”优先于“富国”。有《曾惠敏公遗集》。
曾熙
(1861-1930),湖南衡阳人。字季子,又字嗣元,更字子缉,号俟园,晚年自号农髯。工诗文,擅书画。书法自称南宗,与李瑞清的北宗颉颃,世有“北李南曾”之说。
曾敏行
曾敏行,字燮堂,1827年生,今吴川市吴阳镇曾屋村人。咸丰五年(1855年)投曾秉忠军伍,历任参将、副将、南韶连镇总兵、贵州威宁镇、古州镇总兵,记名提督(头品顶戴、赏穿黄马挂)。光绪十入年壬辰)1892)卒;时年六十六岁。
曾庆敏
(1898-1937)又名泽寰,字渡生,广东东莞人。毕业保定军官学校六期。陆军第66军159师457旅副旅长。奉令于上海阻敌。8月17日在江苏江阴与敌激战时,肉搏殉国。国民政府追赠少将。
曾运乾
湖南益阳人,音韵学家,曾历任东北大学、中山大学、湖南大学教授,一生撰有《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》、《喻母古读考》及《尚书正读》等。
曾山
曾山(1899年11月10日-1972年4月16日),江西吉安人。中共第七届至第九届中央委员。曾山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。1932年5月,被选为江西苏维埃政府主席,1934年10月任中共江西省省委书记。 1952年10月,调北京,先后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部长、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部长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部长、中央交通工作部部长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部长等职。
曾中生
曾中生(1900—1935),原名曾钟圣,字炎光,湖南资兴人,是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,军事家,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参谋科科长、中共南京市委书记、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、武装工农部部长。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,1927年积极联合国民党左派,参加讨蒋斗争。同年9月,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。1928年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。1930年9月,任中共鄂豫皖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。1932年,由于张国焘作战指挥方针的错误,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“围剿”遭到失败,曾中生在七里坪战斗中负伤。1933年9月,被张国焘逮捕。1935年8月中旬,张国焘派人将曾中生秘密杀害于四川西北部卓克基。时年35岁。1945年,党中央为曾中生彻底平反昭雪。1989年11月,曾中生被中央军委确定为军事家。他是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中开始军事生涯较早的一位,也是军事论著最丰富的一位。撰写《与川军作战要点》、《游击战争要诀》、《与“剿赤军”作战要诀》等多篇军事著作,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。
曾生





手机站 版权所有 在线成语词典 新华字典 (推荐使用“谷歌浏览器”,或兼容IE10以上内核的360等浏览器) 鲁ICP备20016477号